曾经“冷门”的农学专业,为啥突然成了“香饽饽”?新农科是关键
这个长期在县城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往年招种子专业学生,得“求着”考生报,提前批次放名额,降分补录是常事。可今年不一样,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毕,第一志愿录取率100%,还扩招了50%!更离谱的是,全班90人,到现在只转走3个,还有1个外专业的学生“慕名”转进来。
这个长期在县城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往年招种子专业学生,得“求着”考生报,提前批次放名额,降分补录是常事。可今年不一样,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毕,第一志愿录取率100%,还扩招了50%!更离谱的是,全班90人,到现在只转走3个,还有1个外专业的学生“慕名”转进来。
在农学领域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群杰出的逐梦人,他们怀揣着对农学事业的热忱,投身于不同的领域。有的扎根畜牧养殖行业,凭借创新模式突破传统的局限,引领行业的技术变革;有的专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以严谨的态度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有的投身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在
先说选种,咱可不能瞎买。西芹肉厚脆口,炒着吃香;本地实芹味儿浓,拌凉菜绝了。春天种就得挑耐寒的,像“西芹3号”,冻不着;秋天热,就得选本地实芹,扛晒。
提到农业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分数低、专业偏”,即便瞄准985/211层次的农校,也多是冲着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去,对农校本身的特色专业避之不及。
“毕业即失业”这句话,对于很多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调侃。但对于一部分农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这却可能是他们正在面对的真实而骨感的现实。
最近在同学群里看到一张截图,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薪四千五,比隔壁计算机系低了一千五,群里立马吵起来,有人说我们连毕业即失业都算运气好,至少还能找着工作,我想起去年毕业典礼,我们班三十个人,最后真去农业相关岗位的只有五个,剩下的不是考公就是转行卖东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国家教材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材基地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出版社代表及国家教材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等三十余人出席会议。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有个死党,去年从某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简历投了足足一百多份。最后收到的面试邀请,赫然只有三封,而且都是“冷门中的冷门”:两个农药销售,一个饲料加工。面试那天,他特地穿了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对方HR给他看了三秒钟简历就开怼:“你们学种地
不同于我只喜欢娇贵的美丽事物,小孩子的视角简单纯粹:半截发芽的土豆、路边偶得的瓜苗、绿化带旁濒死的不知名野草、一小株金叶迷迭香…..她统统捡回来种得起劲。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很快花槽里草木疯长挤挤挨挨,表面上看是西瓜苗和朱顶红在打架,实则土里是狐尾天冬和土豆在争
回溯河大的发展历程,它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自诞生以来,河大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学术传统,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大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周边输送着知识与人才的“养分”。众多高校在河大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许多学科也在
该刊混合 OA 可免版面费。初审 4–8 周;年发文 135 篇。植物病害基础研究,病原体、流行机制、经济损失全收,融合生信、AI 更受青睐,国人投稿无压力!
近日,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易教授领衔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Climate Change Exacerbat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